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把城市街道党工委领导基层治理摆上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为我们开拓党建工作新路径、推动城市发展高质量、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认为领导基层治理要在三个功能上下功夫。
一、要在强化阵地功能上下功夫
阵地是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实施开展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为落实市委“河洛党建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区委组织部的具体领导下,我们集中力量建设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开展社区党建和服务辖区党员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受政策机制、历史形成、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可以利用的阵地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发挥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着力强化阵地功能上下功夫。
一是完善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四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根据社会发展、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室进行科学分类整合。同时,借助城市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征迁改造等机遇,新建、改扩党建服务场所。如:街头小游园、运动健身广场、娱乐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阅览室等。不断增加和提升阵地服务功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是调整优化网格设置,重视社区网络建设。用“绣花”的功夫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根据网格区域内居民构成,驻区单位行业特点。整合网格化阵地资源、物业服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各类专业人才资源、各类组织资源建强网格党支部,健全“五大员”队伍,探索建立网格议事会议制度,开展“小区是我家、我为我家做贡献”活动,真正把网格建成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温馨之家”。
三是集约高效利用辖区单位阵地。认真组织开展社区资源排查行动,对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的行业资源,特别是阵地资源进行分类登记,根据其位置坐标,现有功能,结合辖区经济社区发展和群众需要,确定其服务功能。积极协调动员辖区单位,把单位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居民群众。
二、要在强化队伍功能上下功夫
队伍是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实施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没有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稳定、专业化程度高的管理服务队伍,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便无从谈起。受政策机制和待遇条件的限制,目前,街道社区干部队伍严重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强化队伍功能上下功夫。
一是努力建设专业化高素质在职党员干部职工队伍。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利用社区“三新”大讲堂、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机制,按照区委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实际的岗位培训计划,坚持不懈的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鼓励街道社区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社区工作的专业化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
二是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集中排查摸底社区各类人力资源,对热心社区工作,志愿为社区做奉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文化艺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进行分类登记造册,探索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组建相对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和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
三是探索组建社区联动应急服务队伍。以辖区单位为单元,在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单位内部力量建立应急服务对,如在医院成立医护救援服务队,在企业或公司成立防汛救灾服务队及水上搜救队等。在突发事故、突发灾害、应急抢险等特殊时期,参与社会应急管理和服务。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壮大队伍力量,强化队伍功能,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
三、要在强化统筹协调上下功夫
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领导基层治理,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求街道党工委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强化统筹协调功能上下功夫。
一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按照中央《意见》的要求,结合凯东办事处实际,在排查摸底、征求意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街道党工委和各社区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相关约束性措施,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整合调动各类党建资源,集中研究和解决辖区重大事项,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的“龙头”带动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建互联共建机制。加快推进社区党支部与辖区单位、行业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实现组织共建、活动互联、资源共享。进一步健全社区党支部兼职委员制,制定《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管理办法》,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全覆盖。健全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评价干部的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关于推进社区党建互联共建实行“四双”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社区治理条块融合、共同发力、共驻共建。
三是健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完善协调联动的社区治理架构,在条件具备的社区网格、小区物业公司、小区及楼栋建立党支部和党员楼栋长,制定社区党员群众议事会议制度。完善小区自治管理办法,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