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西工区召开文化旅游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工作。区委副书记、区长王进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史千灵主持会议。
会上,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张宏伟同志宣读了《西工区2020年文旅工作要点》。《要点》明确西工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按照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全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先发优势、产业优势,着力推动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十大提升行动。
会议明确了全区文化旅游16项重点工作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会议对今年以来全区文化旅游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下发了《西工区2020年文旅工作要点》。
会议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西工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沿着“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的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文旅强区”战略,以文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挖掘西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繁荣兴盛中奋勇争先,把城市文化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把传统元素与时代气息融合起来,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影响带动力,打造全市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再造活力新西工,开创西工美好未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到2020年末,力争“三上”文化企业达到36家,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到2025年末,力争“三上”文化企业突破40家,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全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0亿元,全区重点景区达到7个。
王进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文化旅游工作提出要求。
王进指出,要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条主线,持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整合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把西工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商务文化转化为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两大产业在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中协同增值和效益最大化。
一要围绕顶层设计做文章,绘制文旅强区实施蓝图。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核心地位,坚持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围绕历史文化游、都市商务游、红山生态游三大板块,结合洛阳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抓紧谋划编制《西工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完善财税、金融、人才引进、企业设立等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浓郁、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聚焦全域化发展,做好产业布局、空间布局、配套布局等规划,统一规划、开发和营销全区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各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带、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区,实现全区文旅产业的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二要围绕项目建设做文章,夯实文旅产业发展支撑。以上阳宫文化园为蓝本,依托洛河、涧河等水系资源,积极运作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复原再现洛浦秋风、天津晓月等历史文化景观,推动水系沿线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城市景观、水系风韵的最佳融合。依托王城公园、天子驾六博物馆、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吴佩孚兵营等历史人文资源,精心谋划实施一批强支撑、高效益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三彩文化创意街形成品牌规模,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突出抓好西工小街改造提升项目,确保年底前完成一期改造提升,推进西工小街与周边商业联接融合,打造百货楼西工小街特色文旅街区;抓紧推动汉屯路升龙广场特色文旅街区、周王城广场金谷园路特色文旅街区、汉德九洲城唐风步行街等项目建设,筹建洛阳近代史博物馆民国文化展示区,积极谋划对接西工地文旅街区、红山西部野生动物园等项目,进一步壮大文化旅游业发展载体。
三要围绕城市发展做文章,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坚持以历史活化引领城市规划,抓好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融合对接,进一步突出文化为魂的城市发展定位。突出规划的导向和限制作用,严格控制项目的布局、风格和外观,确保城市建设与文化相结合、与规划相统一,努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风貌品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临街建筑、重点项目规划评审,优化建筑外观设计,注重历史文化元素应用,在重要路段和节点,加快打造展现城区历史和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构建现代气息与历史底蕴有机交融的城区风貌。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对标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持续提高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区图书馆和15个城市书房,打造15分钟文化阅读圈。持续实施停车场建设攻坚行动,在完成今年停车场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商业繁华区周边再谋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努力满足购物消费的停车需求。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一批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公厕、城市绿地和小游园,高标准抓好沿街道路和楼体亮化美化,进一步强化交通治堵治乱,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良好的城市配套、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实现城市建设与文旅发展的有机融合。”
四要围绕旅游要素做文章,拉动文旅消费活力动力。依托辖区王府井新都汇商圈、建业百货楼商圈、居然之家建材商圈、升龙广场商圈和王城公园、天子驾六博物馆、九洲池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等景区景点,整合辖区餐饮名店、特色小吃店、酒吧、影院等餐饮娱乐优势资源和图书馆、城市书房等文化设施,持续开展“西工转转”消费促进活动,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加大优惠力度,延长消费停留时间,吸引更多消费群体。积极顺应消费升级新需求,引导辖区景区景点和餐饮、酒店等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发特色服务项目,运用互联网+模式,培育消费热点,延伸服务链条,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消费新趋势。深入挖掘西工饮食文化,谋划建设洛阳特色美食街区和旅游产品购物街,加大西工传统名优小吃、名优土特产的开发利用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具有浓郁西工特色的小吃饮食品牌,让游客能够体验和记牢西工味道。积极培育发展夜经济,鼓励餐厅夜间延时营业,开放一批24小时城市书房,推出一批网红店、网红打卡地,培育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五要围绕乡村振兴做文章,提高红山旅游发展水平。坚持走文化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子,依托红山西部优质的生态资源,加快推进红山西部生态旅游开发、环金水河水库生态风景区等项目,打造集生态疗养、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风景区;按照文物保护与近郊生态游相结合的模式,依托魏孝庄帝静陵,规划建设大型生态文旅项目。全力配合做好衡山北路、机场路等市政道路征迁建设,大力实施金水大道北延长线等农村道路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文化广场、亲子游乐园,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大力扶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民宿等旅游项目,提高香菇、羊肚菌、樱桃、草莓等种植规模和档次,发展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科普展示、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开发民俗深度体验游、田园生产生活体验游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采摘、农耕等参与性体验式活动,既让游客通过民俗文化体验感知西工旅游的深度,又带动群众实现多渠道增收、多元化发展。
六要围绕融合发展做文章,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要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充分发挥政协文史、文化出版、档案史志等机构组织作用,加强辖区历史文化梳理研究,加快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运用,扩大西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要加大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建立历史文化遗存数据库,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和传统技艺、风情民俗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充分挖掘辖区周文化、隋唐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以实物实景微缩景观等方式形成情景再现。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发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挖掘历史遗址文化、帝王文化、名人文化、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着力推出一批代表西工形象、具有西工特色的节庆品牌、宣传视频、宣传口号,不断提升西工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建立融合发展的有机载体,建设西工非遗数字化体验厅,打造包括建筑、绿地、河渠、特色街、城市夜景及主题文化广场等景观体系,将西工故事编成剧目融入景观,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逐步形成具有西工风格的休闲娱乐品牌,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