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西工区爬坡过坎、破题奋进、转型提升的关键之年。面对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围绕省委“十大战略”和市委“三项重点工作”,聚焦“三强”发展战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现代化西工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全面准确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出台《西工区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西工区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双线嵌合机制工作预案》等政策措施,遴选发布131家“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实施常态化监测调度。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生产总值552.6亿元,同比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8亿元,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221.5亿元,同比增长19.7%;工业投资24.2亿元,同比增长44.5%;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项目全面建设年”落地见效。实施总投资1181亿元的25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9亿元,超过年度计划;其中165个项目开工建设,106个项目竣工投产。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0个,完成年度投资186.3亿元,超年度目标70个百分点。连续荣获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县区”称号。市场主体稳步壮大。全年新增市场主体9670户,总量突破5万户,同比增长19.3%;新增“四上”企业102家,总数达到764家,居全市首位。
(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大力实施创新发展“1272”工作举措,“创新引领提质年”活动扎实开展。创新主体提质倍增。全年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52家,超过往年总和;组织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0家,较上年增长67%,增幅历年最高。创新载体加快培育。高水平发展经开区创新“大载体”,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特色“风口”产业加速集群集聚;高标准建设科技产业社区“小载体”,洛阳智能科技产业园获批省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工硅巷获批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区创新载体使用面积达到25.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300家。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生物酶催化数据库平台、洛阳首个人工智能算力平台。获批精密感知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农机大数据产业融合创新中心等一批省级研发平台。新培育创新平台42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23个。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制定出台《西工区人才引进和认定支持办法》、《西工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区打造全市青年创新创业核心区行动方案》,认定首批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260余人,兑现人才奖励资金820万元。大鱼视觉“河洛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落地实施,入围第七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京师睿道南昊等5人入选洛阳首届河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三)“三强”战略实现新跃升
深入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风口”产业加快布局。“商务强区”支撑能力更加坚实。丹尼斯大卫天地即将开业,升龙广场商业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LY188电商直播公园等正式运营。王府井百货获评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西工小街获评洛阳市青年友好街区,王府井、中州万达广场获评省级绿色商场。“工业强区”蓄势增能全面提速。生物医药产业园、博弘产业园主体形象基本成型,国创中心洛阳基地主楼设备完成安装,中科医云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竣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邮政集团豫西邮件处理中心、凤凰谷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打造省级智能工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市工业设计中心10个,华荣生物入选省优秀民营企业,正大食品入选全市民营企业30强,连续2年获评高成长性提质倍增工作先进县区。“文旅强区”战略格局加快构建。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二期加快建设,“何尊”雕塑建成,成为“行走西工,读懂东周文化”打卡地,西工地环保巷特色文旅街区华丽登场,西工小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市唯一。天子驾六博物馆获评省文明景区,红山欢乐谷旅游度假区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四)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
重点改革成效显现。经开区完成“三化三制”改革,荣获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全市唯一,获评2022“金星奖”——河南最具活力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基本完成。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指标排名全市第1位,项目保障、信用环境建设指标排名全市第2位。深化放权赋能改革。市下放的10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已全部承接到位,承接以来共办理事项1600余件。聚焦“风口”精准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等,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41个、总投资173.1亿元。
(五)宜居水平迎来新高度
深入落实城市提质“351”举措,全面实施“城市功能优化年”活动。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37个,加装电梯150部,西工兵营改造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中储金谷、环保巷二期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新建安置房2110套。完成寨岭路等11条道路提升改造。宜居水平持续提高。新建停车场5个、停车位1330个,新建改建公厕11座、湿垃圾处理站1座,新建供热站2个,新增供热面积11万平方米,供热覆盖率达96%以上。新建6个邻里中心,周王城广场提升为青年友好型公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年优良天数、PM2.5年均浓度均排名城市区第二。“三河三渠”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新增亲水乐道10公里,完成7个城市游园提升改造,新增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2%,创建绿色社区15个。
(六)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深入落实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顺利通过省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验收,争取上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00余万元,实施枣园创客中心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11个。乡村产业加快振兴。全区各类乡贤人才达150人,樱桃沟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17个产业项目投入运营,带动就业1700余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改扩建村级道路10余公里,改造旱厕7200余座,户厕改造率达到100%,铺设农村排污管网达到116公里,实现红山污水主管网全覆盖。治理能效持续提升。深入开展“三清两建”专项行动,建成社区集体经济组织94个、社区居民自治组织546个,红山街道办事处获评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七)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战略清醒,严格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创新探索“四个闭环管理”机制,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强化传播链条管控,细化隔离救治体系,做到以快制快、抓早灭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业创业更有保障,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发放就业创业补贴78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超过8000人,完成技能培训1.5万人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14所学校列为智慧教育试点,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入选全国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芳林路小学获评省级教师发展基地。健康西工扎实推进。开展健康促进“321”行动,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有效提升,智慧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建设,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惠民利民。实现66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获评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全市唯一,1家养老院被认定为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健康新村社区、蒋沟社区获评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新建6个邻里中心、8个社区健身中心、13个社区体育公园、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社区文化合作社、3个精品书屋。区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入选全国重复信访治理先进单位,获评2022年度河南省“三零”平安创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河南省平安建设考评优秀县(市、区)、河南省县级“人民满意窗口”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信访工作先进县区、2021年度法治洛阳(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优秀单位、洛阳市2021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中建社区、八一北路社区获评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
各位代表,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还面临一些风险与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区工业产业占比不高,特别是龙头企业、头部企业数量偏少;高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消费业态整体档次不高;龙头项目、优质产业链配套项目相对较少,招大引强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省委“十大战略”、市委“三项重点工作”和区委“13773”工作布局,坚持创新引领一条主线,大抓“风口”产业,全面深化“三强”发展战略,落实创新载体主体倍增年、项目建设提质见效年、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年、开放经济扩量提速年、城市品质功能强化年、红山规划布局落实年、党建全面拓展提升年“七项举措”,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打造全市创新要素集聚区、服务业发展引领区、现代化工业新城区、文商旅融合示范区、青年创新创业核心区、宜居宜业典范区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活力西工、智慧西工、幸福西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人均GDP增速均为8%,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为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增长,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万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完成国家和省定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力争位列全市第一方阵。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创新发展“1272”工作举措,深入实施“7大行动”,打造全市青年创新创业核心区、创新要素集聚区。实施创新载体提档升级行动。建设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孵化器、加速器4个以上。加快推进洛阳智能科技产业园二期建设,做强洛阳智能科技产业社区试点品牌和影响力,持续推进洛阳生命健康、西工硅巷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建设。力争全年市级创新载体达到10个以上,总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团队600家以上。实施创新主体扩量提质行动。力争全年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00家,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创新平台培强育优行动。推进华荣生物、空空导弹研究院(612)、航空工业光电所(613)等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科人工智能研究院、大鱼视觉、中鑫电机等建设省级中试基地;中科医云、京师睿道等建设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新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0家。实施创新项目提速增效行动。实施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洛阳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中鑫电机磁悬浮高速电机产业化、华荣生物非天然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0个以上。实施创新要素加速汇聚行动。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和模式,每季度定期举办洛阳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着力打造全市科技成果对接转化高地。持续走访对接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探索推行“科技贷”,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实施创新人才“筑梦西工”行动。引进领军型科技人才2名以上、创新人才团队和青年创业团队50个以上,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0场以上,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不少于4场,促成转化项目20个以上。实施智慧西工建设行动。智慧西工一期数字化工程3月底前上线试运行,高标准高规格举办智慧产业与区域融合发展(洛阳)峰会,下半年启动智慧园区建设。
(二)巩固“商务强区”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业发展引领地位。全面构建“一区、两带、六圈、七街”服务业发展格局,串点成线、连线扩面,着力推进地铁沿线经济带建设,持续提升商圈发展活力。年底前完成营市街餐饮娱乐综合体项目建设和招商,王府井百货提升改造,香江家居广场试运行,洛神广场中央活力区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花会前丹尼斯大卫天地投入运营。做大做强“西工转转”平台载体。全力打造“智慧西工—西工转转”文商旅平台,全年开展20场以上特色化促消费活动。年底前推动LY188电商直播公园选品中心、兴趣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和元普直播基地建成投用,培育引进20家以上直播电商骨干企业。鼓励天府火锅、丹珍汤圆等企业申报“河南老字号”,开展第二批“西工老字号”评选。打造税收过千万楼宇5栋以上,新增楼宇企业200家以上。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围绕我区产业发展现状,聚焦“风口”产业,绘制产业图谱。举办科技成果招商引资对接会,推动一批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实施,力争全年签约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以上。
(三)夯实“工业强区”发展根基
加快实现经开区新的飞跃。切实将人员力量集中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三件大事上来,将土地、资本、人才等各项要素汇聚到推动产业发展上来,全力把经开区打造成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盯风口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焦农机及智能装备产业,重点推进一拖非道路国五柴油机产业化、东力重工研发及智能产业化等项目,加快推动中鑫电机项目入驻投产,博弘产业园正式运营。聚焦生物制造产业,全力推进洛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洛阳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全年入驻企业(项目)10家以上,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0个。聚焦智能科技产业,加快推进中科人工智能数据生产服务中心、中科驰睿AI+边缘计算总部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聚焦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建设洛阳国际陆港、邮政豫西邮件处理中心、冷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龙头项目。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完成10家以上企业“三大改造”,力争企业上云突破200家,新增省级智能车间(工厂)1个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以上,市级高成长性试点企业2家以上,“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30家以上,入库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
(四)深挖“文旅强区”发展潜力
抢抓文旅产业风口,打造全市文商旅融合示范区。丰富“历史文化游”内涵底蕴。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天街遗址保护展示等工程建设征迁,9月底前完成隋唐洛阳城文旅步行街建设,依托周王城广场及西工小街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项目。彰显“都市商务游”现代活力。以地铁1、2号线交汇处为核心,辐射周边,打造4S青年友好街区。加快推动西工小街申建省级试点步行街,3月份完成小街精神堡垒设立。6月底前工业设计文创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电视塔—天津桥区域特色文旅商业街区规划建设,打造时代轴线西工文旅产业示范带。强化“红山生态游”区域特色。加快金水河湿地公园五期、洛阳红山野生动物园(含洛阳华南虎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12月前完成红山欢乐谷特色民宿建设。
(五)提升城市和谐宜居水平
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全面落实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打造全市宜居宜业典范区。实施重点片区改造提升工程。规划实施21个片区改造提升,其中重点实施城市阳台片区(西工体育场片区)、火车站片区、CBD片区、唐宫文旅片区、解放路地铁枢纽文商旅融合片区和涧河北岸片区等“六大片区”。推动瞿家屯等安置房项目手续办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清零工程。以“两建设、三改造”项目为抓手,完成13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清零,加装电梯300部,打造3个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质工程。推进光华路、健康路、纱厂东路、棉麻路等10条道路、背街小巷建设提升,实施经开区新纬四路链接金水大道(西工段)建设工程,五女冢路涵洞积水点改造、涧河左岸截污等工程,启动九都路、秦岭路等市管道路征迁。新建停车场10个、新增车位1000个以上,安装充电桩4000个以上,新建改建公厕12座。实施精细化市政微改造工程。完成22条道路市政微改造,完成27条道路线缆整治,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完成2个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将王城市井打造为标杆性农贸市场。新建(提升)口袋公园4处,打造四星级游园2处。
(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51”工作举措,立足有效衔接促进城乡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托樱桃采摘等实施一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持续提升“魅力红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聚焦“三清两建”和“三变”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涧河左岸4.2公里截污管道建设,贯通乡域排污主管网;完成6个试点社区垃圾全域治理,6月底前实现红山集中供水全覆盖。开展民宅风貌重塑、村道改造提升、“五美庭院”创建三项行动,建成“精品村”“示范村”5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开展“红山规划布局落实年”活动,加快红山小镇、涧河北岸和西部村庄规划编制,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融创(中国)红山印象等项目落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七)增强改革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做好开发区改革后半篇文章,落实开发区标准体系及基准值要求,提升西工经开区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全力把经开区打造成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全力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充分发挥企业家优势,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准备好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确保在全省评价中排名提升。制定出台《西工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版)》,建立营商环境整改台账调度机制,结合省评结果及反馈意见,全面梳理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定期调度、完善指标。
(八)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质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涧东路中学、凯旋路小学旭辉校区、白马小学和昌校区等学校建设。成立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洛阳研究院和西工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完成8所学校智慧教育硬件建设。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以上。扎实推进“人人持证”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实施“健康西工”行动。推动区属医院挂牌投用,完成金谷、唐宫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标提升,新建示范性中医馆2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金谷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白湾社区等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合作模式,引进优质运营商参与运营,积极构建街道、社区、家庭有序衔接、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的服务网络,强化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成三级26个邻里中心建设,建成投用三类14个社区体育公园,打造社区精品书屋3个、文化合作社示范点5个以上,改造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1个。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聚焦非法集资、隐性债务、问题楼盘等重点领域,统筹做好信访稳定、生产安全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