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年完成区本级生产总值305.8亿元,同比增长8.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7亿元,同比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142.5亿元,同比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10%。
从年度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经济运行质量总体优于上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持续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部分指标排名八城区靠前位置。具体情况如下:
(一)项目稳步推进,产业加快转型
2019年,我区共实施重点项目162个,完成年度投资171.2亿元,其中新建项目93个,完成年度投资122.2亿元;续建项目16个,完成年度投资26.9亿元;竣工项目14个,完成年度投资22.1亿元;前期项目39个。省、市重点项目21个,完成年度投资1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01%。
1.服务业提质发展。奥特莱斯购物中心、长申广场开始营业,丹尼斯中州路旗舰店、保利大都会城市综合体等项目有序建设,洛阳王城CBD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打响“西工转转”品牌,特色商业区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市首位。新增楼宇企业78家,楼宇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
2.工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正大屠宰生产线及研发中心升级改造项目、沃德福新能源汽车差速器齿轮数字化车间、中收涂装线改造等项目均已竣工并投产,华荣生物育成中心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启动建设。实施“三大改造”企业23家,完成投资11亿元。中收机械、正大食品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
3.信息产业不断发展。新增信息产业企业20家,企业总数接近500家,全年实现信息产业营业收入15.5亿元,增长24%,信息产业投资基金达到3500万元。新悦环境获评全市唯一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认定“两化融合”对标企业20家、“企业上云”对标企业20余家,数量居全市前列。
4.文旅产业日益壮大。西工小街提升改造加快推进,九洲池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上阳宫文化园全面营业。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宫城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工兵营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成功举办《王城之恋》发布会。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增进人民福祉
1.金融环境持续优化。争取还贷周转金11.9亿元,完成资本市场融资4.6亿元。筛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家,上市培育后备企业7家,上市挂牌后备库企业22家,中原银行西工支行正式营业。43家企业进入“洛阳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百千万’行动计划首批名录库”。
2.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扶贫产业项目年均到户增收3176元。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采集和动态调整工作,完善扶贫手册和“一户一档”资料。落实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政策。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超额完成农户厕所改造任务。
3.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拆除及提标改造锅炉13台,完成散煤燃烧动态清零任务,辖区“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完成“双替代”改造1038户、完成率连年位居全市前列,扬尘、餐饮油烟得到有效管控,空气质量改善率跃居城区前三。金水河植物园、红山西部污水主管网建成投用,高标准完成中州渠渠首段综合治理和涧滨北路示范段建设。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程度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四级”政务服务架构基本形成,实现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2.项目招商成效明显。完成外贸进出口11.2亿元、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5.03亿元。签约引进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西工硅巷等亿元以上项目18个,开工率接近90%。签约地企合作项目130个,数量居城市区前列。
3.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寒武纪、顺丰创新产业园等项目有序实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小微企业1.4万余个,小微“两创”综合考评居城区第二。华荣生物孙周通团队成功入选河洛英才计划。
(四)城市建设加快,民生保障持续完善
1.城市改造稳步实施。史家屯村整体开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凌宇犀地二期等项目建成投用,和昌中央城邦等项目加快建设,西下池安置房二期等项目完成征迁,累计完成征迁60万平方米。问题楼盘化解数量和质量居城市区前列,荣获洛阳市中心城区问题楼盘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先进单位、安置房遗留问题化解先进单位。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王城大道快速路主体、立交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实现“轨通”,玻璃厂路改扩建工程南段建成通车,轨道交通2号线、机场西路扩建、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工程征迁有序推进,汉屯路、涧东南路等22条道路竣工通车。完成5个小区海绵化改造、5个老旧小区改造、15座公厕新(改)建,建成2座垃圾中转站、20个停车场、6个小游园,新增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创建省级园林小区1个。
3.教育文化更加均衡。完成春晴小学、大路口小学等6所学校改建,9所公办幼儿园加紧装修,4所中学、2所市直幼儿园、8个小区配套幼儿园顺利移交。新建建业广场、纱厂东路等5个城市书房,率先建成15个城市书房,数量居全市第2。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300余场次,完成“晒文旅家底,游河洛大地”大型文化旅游竞演节目西工专场录制,大大提升了西工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建成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四助一护”。建成3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完成任务床位80张。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5支,签约服务居民近20余万人,推进“社区580移动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签约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免检通过“河南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验收。发放城乡低保等救助金157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五)抓好平安建设,社会大局稳定
1.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11次,安全生产专项行动6次,检查各类企业600余家次,治理整改各类隐患1900余处,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我区被评为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区”,014等2个社区被评为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
2.平安建设持续完善。进一步强化9个办事处和64个社区(村)的综治中心和综治工作站建设,加快“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处置非法集资和信访稳定工作居全市前列,执法满意度跃居全市第二。我区荣获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绩突出县(市、区)”和省“房地产领域问题楼盘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0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和“9+2”工作布局,凝心聚力强支撑,全面抓好“党建全面提升年”“作风全面强化年”“营商环境优化年”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商务强区、工业强区、文旅强区”发展战略,全面强化提升商务与文旅板块的融合,全面强化提升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交融,加快建设全市服务业发展引领区、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区、现代化工业新城区、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最佳宜居城区,着力抓好“项目全面落实年”和“城乡环境提升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建设活力新西工,共创西工美好未来,争当全市“发力都市圈”的排头兵。
按照中央六稳六保精神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他各项指标不低于全市水平,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完成市下达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项目建设,助推转型发展
围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统筹疫情防控,全力助推辖区企业复工复产。全年计划实施区级重点项目248个,总投资173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6.8亿元,其中,省市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20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6亿元。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省级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龙头,持续推进建业百货楼、王府井新都汇等四大传统商圈联动融合、业态更新;谋划打造火车站地区、王城桥北两大新兴商圈,积极推动地铁沿线经济带建设,抓紧建设西工小街等五条特色文旅街区;推动实施丹尼斯中州百货、名门万象商业综合体、华美达酒店等重大项目,加快运作和昌中央城邦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推动安驰亚欧国际物流园、顺丰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年新增楼宇企业9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超100万企业50家以上,减少楼宇闲置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
2.大力推进现代工业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确保润宝4亿克拉人造金刚石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华荣生物育成中心二期、石化配件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等项目开工建设,洛阳生物制造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约落地,加快沃德福数字化车间、石化配件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等项目建设。
3.优化科技信息产业。加快寒武纪人工智能创业创新基地、均和科技园、凤凰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UFO科技创新公司具备运营条件,推进洛阳信息科技城提升改造,积极运营洛阳信科信息科技投资基金,力争基金总规模达5000万元,实现信息产业营业收入19亿元,新引进信息产业企业30家以上,其中投资超千万元企业5家以上。
4.积极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加快周王城广场金谷园路特色文旅街区、汉德九洲城唐风步行街等项目建设,启动西工小街二期改造提升,完成汉屯路升龙广场文旅街区招商,谋划推动西工地文旅街区等项目。建成金水河湿地公园一期、金水古道博物苑等项目,稳步推进金水河水库提升改造、环金水湖生态风景区等项目建设。
(二)聚焦三大攻坚战,补齐发展短板
1.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发展。依托“引金入洛”工程,力争引进金融机构2家以上,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争取挂牌2家以上,完成资本市场融资5亿元以上。做好各类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2.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复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红山西部污水支管网建设,推动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建成金水河水厂和4座生态停车场、10座旅游公厕、1座文化活动广场。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采集和动态调整,落实行业扶贫政策,发展特色种植项目,以项目带动扶贫,保障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
3.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完成10家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2台燃煤锅炉关停、166台老旧车辆淘汰等任务,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78个工地和152条道路扬尘管控、1306家餐饮企业油烟监管、19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等工作,确保PM2.5年均浓度达到54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年均浓度达到9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0天以上;持续推进“一河两渠”综合整治,实施涧河党湾段、东陡沟、西陡沟、金水河、中州渠凯小段等综合治理项目。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实体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实现“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加强“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力推进监管数据汇聚与应用。2020年是营商环境提升年,要聚焦企业关切,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区营商环境整改提升,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精准招商攻坚行动,紧盯联东U谷、临空产业园等重点在谈企业和项目。全年力争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8亿元以上、外资2.5亿美元以上,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个、地企合作项目40个以上。
3.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开展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级科技中小企业130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0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7.25亿元。抓好省级专利导航实验区建设,力争万人有效发明达到12件以上,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以上。
(四)加大民生投入,持续改善民生
1.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力争瞿家屯、中储金谷、唐三街坊一期等安置房项目交付使用,史家屯开发区二期、旭辉时代天际、市运输公司停车场等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争取黎明化工院家属区、中建二局二公司家属区等地块改造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化解环保巷、光华皮件厂等35个问题楼盘。
2.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轨道交通2号线、玻璃厂路改扩建等项目征迁。完成行署路和6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新建35.5公里乐道、3座垃圾中转站、6处小游园、6处停车场,新(改)建16座公厕。统筹推进8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确保上半年完成19个老旧小区改造,年底前全部改造到位。
3.继续加大文教投入。实施黎明小学等6所学校校舍改扩建工程,推动9家公办幼儿园完成建设,力争引进1—2家国内知名民办教育企业。建成1个标准化足球场,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1300余场次,新建2座城市书房,不断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4.扎实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新建8个“乐养居”养老服务中心、4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监管系统。切实做好慢性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持续开展“两筛”“两癌”免费筛查,严格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政策,新增城填就业1.2万人以上。
(五)强化安全监管,维护社会稳定
1.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打非治违”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持续抓好食品领域专项整治,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2.持续推进平安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各级线索核查力度,确保重点问题线索清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信访事件,不发生恶性上访事件,信访事项办结率达到市定年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