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工区2021年“商务强区、工业强区、文旅强区”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今年以来全区商务、工业、文旅发展工作,进一步深化推进“三强”战略发展工作。区委书记王进在会上强调,全区上下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狠劲,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攻坚克难、实干笃行,奋力在“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区委副书记、区长史千灵主持会议。区委常委、副区长高大雁,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何鹏分别通报了2021年西工区“商务强区、工业强区、文旅强区”工作开展情况。2021年,西工区深入实施“商务强区”发展战略,服务业加速转型,商务中心区地位持续巩固;招商引资提速增效,推动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平台建设蓄力提速,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强化项目支撑,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速;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深入实施“文旅强区”发展战略,“项目为王”理念深入人心, “三大板块”建设如火如荼,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王进在讲话时要求,全区上下要谋势乘势,善作善成,集中优势资源、汇聚众智众力,坚定不移实施“商务强区、工业强区、文旅强区”发展战略。
一是深化“商务强区”发展战略,打造服务业发展引领区。
要围绕“一区、两带、六圈、七街”服务业格局狠抓落实。今年区委全会和区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一区、两带、六圈、七街”服务业发展格局,这是西工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服务业发展的方向遵循、主要框架,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根本中心,持续巩固商务中心区龙头地位。
要把实施中心城区综合服务配套能力系统提升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实施中心城区综合服务配套能力系统提升工程,把服务业的优势真正变为西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持续优化业态布局,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坚持“组团连片”实施城市更新,全面推进“破、脏、乱、差”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背街小巷整体提升工程,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颜值品质,全面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
要持续有效释放楼宇经济发展潜力作为重要支撑。要发挥楼宇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创新创业等方面重要作用,推动各类生产生活要素更好聚集,实现裂变聚合效应,释放辐射带动力。坚持规划先行,围绕6大活力商圈打造一批高端楼宇集群,坚持特色化发展,“因楼制宜”“一楼一品”引导行业集聚发展,形成楼宇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扶持力度,助力楼宇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抓好专项招商,实现明年新增楼宇企业300家以上。着力提升楼宇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构建灵活高效的楼宇招商及管理服务机制。
二是深化“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区。
要做强主阵地,全面实现工业园区“二次腾飞”。要做好前瞻性整体规划,落实市委对园区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要走好集约发展之路,深入开展“百园增效”行动,推进闲置土地、闲置厂房、低效用地有效转化,提升土地产出率。实施园区基础设施专项提升行动,力争明年一季度,实现园区整体环境、整体形象大提升。要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牵头领导切实负起牵头抓总责任,做到抓具体、具体抓,各相关单位之间要加强衔接沟通,充分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要锻造产业链,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一拖大轮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车间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航空器维修、通航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加快搭建智能工厂(车间);积极构建农机装备完整产业链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科院生物所科研技术和华荣生物产业化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洛阳成果转化基地、华荣生物育成中心二期等项目,助推华荣生物做大做强,大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积极打造智能物流分拣中心、国际互联网电商综合运营服务中心等内陆物流运输载体。深化科技服务业的培育和应用,紧抓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等机遇,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注重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依托正在建设的科技产业社区,积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和培育,为今后的产业发展夯基垒台。
要培优竞争力,全面增强优质企业整体实力。深入开展新一轮“三大改造”。实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明年着力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车间)、省级智能制造服务商等2个以上。持续开展绿色化改造,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着力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深入开展技术改造,引导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理念促进产品创新,推动制造业整体向产业链上游、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全力培育高成长性示范企业,围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制定支持试点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保企业实现倍增发展。瞄准“专精特新”冲刺单项冠军,积极实施“小巨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培育工程,集中政策资源,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
要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打造全市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开放统领,着力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平台、壮大开放主体。积极推进洛阳红山多式联运中心、洛阳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做好洛阳跨境电商通关平台扩容提质,加速推进中国邮政集团豫西邮件处理中心(含国际邮件互换站)项目、洛阳顺丰创新产业园等开放项目,努力形成对外开放经济新“高地”。
三是深化“文旅强区”发展战略,打造文商旅融合示范区。
以文商旅融合为主线,提升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以城市人文景观为底色,以都市商圈、地标、景点为核心,全面强化提升商务与文旅板块的融合,推进“文旅+商业”深度融合发展。将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遗址公园、中央百货、西工小街、周王城广场和中原明珠塔连珠成串,打造中轴线西工文旅产业示范带,实现隋唐文化与周文化的握手、文旅与休闲的交融。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历史文化特色地标建筑,持续提升7条特色文旅商业街区,培育发展文商旅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力强的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的城市文旅新名片。
以载体项目为重点,推进三大文旅板块协同发展。做响“历史文化游”,聚焦“东周、隋唐、近代”三条历史文脉,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轴线。加快西工地特色文旅商业街区建设,弘扬抗战历史文化,让老建筑焕发新光彩、老街区呈现新活力,实现历史文物保护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做强“都市商务游”,加快洛神广场中央活力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丹尼斯百货中州路旗舰店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区品位形象。加快推进电视塔—天津桥区域、长乐街等特色文旅商业街区建设,形成一批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有特色有深度的“都市商务游”。加快推进中原明珠电视塔周边文旅休闲商务中心项目,沿洛河、涧河水系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高品位文化旅游项目,构建洛阳副中心滨水休闲城市客厅文化带、景观带、经济带。做亮“红山生态游”。以红山小镇为主抓手、主平台,抓好乡村振兴和产城融合,拓展“红山生态游”内涵格局,把红山小镇打造成活力涌动的科创新城、山水相间的生态小镇、青年乐居的友好之城、古韵新风的活力社区。
以消费引领为动力,抢占文旅文创新风口。要把握文旅产业的新变化,瞄准新消费偏好和文旅取向,高质量建设一批大型文旅综合体、文旅街区、文创基地,推出一批“文化+科技”沉浸式体验项目。要打响活力西工文旅消费品牌,以“智慧西工”为引领,紧跟潮流时尚,加快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建设,构建智慧文旅“生态链”。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到店+到家”相融合、传统商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互联网+实体经济”特色文旅商业街区。巩固区域性消费品牌,扩展提升“西工转转”“夜游西工”内涵和载体,形成特色夜景区、夜美食、夜购物、夜娱乐、夜观赏的夜经济发展格局。要乘势“风起洛阳”,创新营销方式,借助热潮创造性做好西工文旅营销,实现“线上传播+线下体验”的结合,让西工成为全市盛名、全省出名、全国有名的文化旅游“打卡地”。要立足西工历史文化底蕴提振文创产业。要积极引进培育文创“头部企业”,培育发展中小微文创企业,着力打造文创产业发展的旗舰劲旅,推出一批具有西工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内涵、城市风貌特征的文创产品。
全区县级领导干部,区委常委部门、区法院、区检察院常务副职,区委其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主任,区政府各部门、车管处主要负责同志,工业园区各部门正副职,各街道党政正职,区税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西工分局、生态环境西工分局主要负责同志,鑫赟通公司、钰丰公司主要负责同志,辖区相关重点企业(团队)负责人参加会议。